索引号: | DW030-20180605-112602 | 所属主题: | 党风廉政 |
公开责任部门: | 人民网-理论频道 | 发文日期: | 2018-06-05 |
莫让“处处留痕”制约真落实
个别地方和部门要求干部落实工作时都要留痕,明确要求干部上报本人在工作现场的照片。有的干部去社区帮助捡拾垃圾被要求拍照为证,于是一些干部拍完照一哄而散;有的要求机关干部拍照汇报进村走访情况,有的干部竟一次带几套衣服摆拍;有的要求干部观看宣传教育类电影也要合影上报资料,大家不得不在看电影时集体合影……(5月29日《人民日报》)
在工作中,“留痕”突出的是过程管理,是从严管理干部、促进真抓落实的有效举措之一。然而一段时期以来,“留痕”不“留绩”却时常为干部群众所诟病,原因无他,过程固然重要,但推动改革、促进发展、服务群众、造福社会的实实在在的成果才是看得见、摸得着的事物。如果仅仅满足于“做过”,而未能真正“做好”,这样的工作只怕很难令组织和群众满意,想必也过不了自己这一关。
时下,确有少数干部工作能力不强、水平不高,但“摆拍”功夫了得,可谓是“处处留痕”,尽管成绩可能未必好看,也很难有什么“功劳”,但照片却体现出了“兢兢业业”的“苦劳”,似乎可以成为“护身符”“免责书”。更有极个别同志,把工作分为三六九等,为了给那些自认为不重要的工作“留痕”,从短袖到长袖、从衣服到裤子,从衬衫到领带等等,一应俱全,再配以不同的背景、不同的姿势,可谓是一“拍”到位,以一次去现场换来长期“不见踪影”。如此作为,岂能不让群众看了笑话。
近年来,我们谈论得比较多的是“塔西佗陷阱”,当公权力失信,无论我们说什么、做什么,社会都会不信任、给差评。尽管我们没有也不会走到这一步,但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,存在这样的问题会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。我们固然不能因此否认“留痕”式管理带来的积极效用,但“处处留痕”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催生出了一些形式主义的坏风气,很容易诱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不信任。笔者曾与机关同事定期参与卫生包干劳动,就听到过个别群众在背后指摘“做秀”,当尽责换来“白眼”、岗位成为别人眼中的“秀场”,这种滋味确实不好受。
由此可见,广大党员干部要旗帜鲜明抵制侥幸心理和歪风邪气,把“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”铭记在心,态度坚决起来、工作认真起来、履职踏实起来,不论是否需要“留痕”,都绝不做表面文章,诚心诚意惠民生、办实事。要多去群众中走一走、看一看,了解群众的所盼、所忧、所急,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服务、解决一些困扰群众的堵点,让“留痕”转变为群众的幸福感、获得感、安全感,将“痕迹”从落在纸上转变为落到群众心里。各级党组织也当完善体制机制,慎用“留痕”手段,用就要用出实效,一方面要加强监管,加大抽查、巡查的力度,接受群众监督,杜绝“刻意留痕”给工作留下缺口、给群众心中添堵;另一方面要强化惩处力度,提高不作为、假作为的违纪成本,以扎实有效的考核手段铲除形式主义的滋生土壤。只有这样,工作的“留痕”才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,让干部把主意和办法都用到攻坚克难上去,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实惠。
账号+密码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